
后岸村溪邊桃花、油菜花
不負青山不負人
作者:呂新景
作者:呂新景
知道天臺后岸村這個名字還是在8年前。
有一天,紹興廣電總臺臺長黃松保兄給我打電話,問我天臺一個叫后岸的地方怎么樣,我想了一下說沒有印象,不知道。反問他,你找后岸干什么?他說他老婆要去那里玩,她們約了幾個人要去那里住一個星期。我吃了一驚,住一個星期,有什么好玩的?后來問了一下天臺的朋友,說那里農家樂搞得很好。
7年前我從一線崗位退了,有點閑時間,老家來人找我,讓我回去看看,當時說了那么幾句話,老房子快倒完了,新房造得亂七八糟,村里青年人也都走了,如果人沒了,棺材也抬不出來。這句話觸動了我。我回了一趟老家。確實如此,叫做老屋破敗不堪,新屋混亂不堪。后來城建的同志知道了情況,他們很重視,當作為民辦實事幫助做了新農村規劃。后來又組織村里申報了國家級第四批(也是最后一批)傳統村落保護單位。因為我的老家還有十四座四合院基本完整,從做規劃開始,我經常回去,參與村里一些重要事情協商,也約在外工作的幾位鄉賢共同為建設家鄉出力。為了讓村兩委開拓眼界,打開思路,6年前組織了村兩委去天臺后岸村學習考察。當時還邀請了鎮里的干部和鄰村嶺根村的村長書記一起去了后岸。

后岸村新貌
這是我第一次去后岸村。后岸村的陳文云書記接到天臺縣委主要領導同志的電話,專門從外地趕回來,上午陪同參觀,下午與我們座談。他詳細介紹了后岸村發展的歷程,以及他自己的體會。我聽了以后,覺得這個書記非常了不起。
后岸村原來是個貧窮的農村。沒有什么實業,村里原來開過石礦,除了少量管理費收入外別無收益。村子附近的山倒非常有名。站在村前大路上看,對面的山崖奇偉峻峭,是有名的十里鐵甲龍。后岸屬天臺街頭鎮,村在始豐溪的西岸。始豐溪往上溯流12公里就是天臺有名的寒山湖。

十里鐵甲龍
而寒山隱居的寒巖就在村對面的山上。寒山是唐朝一高士,生卒年不詳,大約生活在盛唐時期。從詩中看應該是相貌不揚,屢試不第,看破紅塵,云游至天臺山,最后長年隱居在寒巖的山洞里,自號為寒山。"重巖我卜居, 鳥道絕人跡。庭際何所有,白云抱幽石。”這是寒山隱居寒巖的自我寫照。

明巖洞天
寒山與國清寺和尚豐干、拾得相友,所以常去國清寺。后人稱他們三人為國清三賢。現在國清寺還有個三賢殿,供著三人雕像。門口有一幅字,就是有名的寒山拾得問答。清雍正皇帝正式把寒山拾得封為"和合二圣”,這兩人在民間影響力大得很,幾百年來比現在的網紅大V要牛逼得多。想必當年寒山去國清寺或者回來常從村邊山道經過,所以村東邊有條山路至今還叫寒山道。

寒山道
寒山走在這條山路上,大概經常喃喃自語:人問寒山道,寒山路不通。夏天冰未釋,日出霧朦朧。似我何由屆,與君心不同。君心若似我,還得到其中。
后岸村就處在這樣的環境中,現在我們叫好山好水,但是當年就是窮山惡水。村民們困在山里,山里也沒有什么出息。村民們就開石礦,挖石頭賣錢。挖了幾十年,山挖破了,剩下山骨,人也得病了。村里許多人得了矽肺。陳文云當年從后岸村出去,在城里從打工到開公司,已經事業有成。2007年下半年回來看看村里的現狀,回去把公司盤點關門了,12月份參加村民委員會主任競選,結果選上了,當了村長(還是用村長順口)。他和書記商量,石礦不能辦下去了,害了這一代人健康,還會害下一代。但石礦停下來后村里怎么發展?他開始想到是讓村里的年輕人出去,像自己一樣,到外面闖蕩干事業。第一年他利用自己的關系,介紹了幾十個年輕人到天臺城里打工。過年時大家都回來了,他又和書記商量,今年全村吃個年夜飯,每戶派一個代表。吃年夜飯時,他選了幾個打工代表講講打工賺錢的故事。目的是希望明年帶動更多村民走出去。結果這些代表講的故事都是如何辛苦的事。有個村民說,我發現城里人的眼睛都是一只白一只黑的,看不起我們鄉下人。這一講,效果適得其反。第二年沒有人去了,說不想看城里人的白眼。打工這條路走不通,這餐飯算白吃了。

從滕頭村參觀學習回來,村干部們反而更沒有信心了,滕頭村好是好,我們怎么學?我們是學不了的。后來,他們聽說麗水這邊有些村農家樂辦得不錯。于是村長書記再次帶了村里骨干又去了麗水,找了一個村的農家樂住下來,想好好學習人家是怎么經營的。住了一個星期沒有走,主人懷疑起來,你們這些人怎么不回去了。有人說漏了嘴,我們也想辦農家樂,來學你們怎么做的。主人一聽這些人是來偷學武藝的,就把他們趕走了。回家之后,陳文云想想不甘心,又選了幾個人,派回去,囑咐他們一定要了解經營的門道。這次這批人回來,還偷偷揀回了許多旅行社丟在農家樂的名片,說農家樂許多旅客是旅行社帶來的。這些名片對以后搞農家樂可能有用。





游客在村前始豐溪戲水
我是上世紀80年代機構改革時走上領導崗位的。我還記得我的前任老局長與我聊天中說的,抓工作手中要有典型,要有好的典型,也要有差的典型,特別要有從差變好的典型,抓兩頭,帶中間,工作就上去了。這是老一輩的經驗之談。新中國建立70多年來,在農村建設歷史中,各個時期都出現過許多好的典型,五、六十代的大寨,七、八十年代的小崗村,九十年代以后的華西村、南街村、滕頭村等等。我認為現在的后岸村也是一個典型,如何在沒有工業的基礎上利用當地的資源,走出了一條與山水自然真正和諧的,又保持中國傳統農村特色和文化根脈的小康之路。這一點應該是當下有了更大經濟實力、又面臨復雜的國際形勢、將雙循環作為長期方略的中國在如何振興農村,實現全面小康時候的重大命題。
前些天因奉命要寫小康建設的詩,思考良久,還是選擇了天臺后岸村,寫了上述這許多話,或者可以作為下面這兩首小詩的注腳。詩如下:
憶天臺后岸村(二首)
其一
鐵甲山前客滿津,花間軟語秀紅巾。
當年誰興農家樂?愿與寒山作比鄰。
其二
綠水清清飛鳥頻,千門已報小康春。
村官雖小堪任事,不負青山不負人。
九月十日


作者:呂新景
來源:品閑文廬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?__biz=Mzg5NTEyNzc5OQ==&mid=2247484297&idx=1&sn=273a931ba2b1094c7306975ce6c5c8be&chksm=c0145a11f763d307c6466d397900c641ce0fa6f98b3c7d92b19f3ed9acb0e49aa1babbcf5b60&mpshare=1&scene=1&srcid=09118PXzgojvhdVBciVld0Jt&sharer_sharetime=1599846202975&sharer_shareid=e98438b80f7b691a8989f0c527e5f9b8&exportkey=A%2F3Hk23YpohXoZa6dhRp378%3D&pass_ticket=VCWttUeeFvau9bCeqrjKL2yfFu7N7GGmVfKYtJrs7jAnxOcgkvkdZM8b7IeJ3PcU&wx_header=0#rd
其一
鐵甲山前客滿津,花間軟語秀紅巾。
當年誰興農家樂?愿與寒山作比鄰。
其二
綠水清清飛鳥頻,千門已報小康春。
村官雖小堪任事,不負青山不負人。
九月十日


作者:呂新景
來源:品閑文廬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?__biz=Mzg5NTEyNzc5OQ==&mid=2247484297&idx=1&sn=273a931ba2b1094c7306975ce6c5c8be&chksm=c0145a11f763d307c6466d397900c641ce0fa6f98b3c7d92b19f3ed9acb0e49aa1babbcf5b60&mpshare=1&scene=1&srcid=09118PXzgojvhdVBciVld0Jt&sharer_sharetime=1599846202975&sharer_shareid=e98438b80f7b691a8989f0c527e5f9b8&exportkey=A%2F3Hk23YpohXoZa6dhRp378%3D&pass_ticket=VCWttUeeFvau9bCeqrjKL2yfFu7N7GGmVfKYtJrs7jAnxOcgkvkdZM8b7IeJ3PcU&wx_header=0#rd